首頁 | 中國江西網 | 論壇 | 博客 | 社區(qū) |   新聞:0791-86849275 廣告:86847125 手機報:86849913

如何緩解“春困”?醫(yī)生“支招”


 大江網   2025-04-18 17:11:19 來源:中國新聞網 編輯:張文靜 作者:
[瀏覽字號: ]

      精神不振、容易犯困……有時候,喝上一杯濃茶,似乎也難以讓自己打起精神。最近,“春困”相關話題成了社交平臺的熱議話題。

      “春困”是啥原因造成的?如何緩解?“春困秋乏夏打盹”的說法靠譜嗎?帶著上述問題,中新網記者采訪了浙江省臺州醫(yī)院中醫(yī)科副主任中醫(yī)師何貴平。

      他分析了造成“春困”的原因,并建議可以通過養(yǎng)成良好的作息習慣、適當運動等方法來緩解這一身體狀況。

      為何出現(xiàn)這種情況?

      何貴平介紹,中醫(yī)理論中,季節(jié)與人體狀態(tài)的關系密切,強調“天人相應”的整體觀念。正所謂“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”,人體需順應自然規(guī)律進行調節(jié)以保持健康。

      先說春季和夏季,這兩個季節(jié)是萬物生長的季節(jié),大自然呈現(xiàn)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。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:“春三月,此謂發(fā)陳。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”。

      此時,健康人體的精神狀態(tài)和自然界是相應的,表現(xiàn)出的應是精神飽滿,充滿活力的狀態(tài)。何貴平認為,但有一部分人卻精神不佳,總想打瞌睡,這其實是一種不太健康的表現(xiàn)。

      “導致‘春困’出現(xiàn)的常見原因是‘冬不藏精’,簡單來說,冬季可以視作一個‘儲蓄’的季節(jié),人體需要儲存足夠的能量來應對春天的消耗!彼f。

      何貴平進一步解釋,如果冬季揮霍無度,比如長期熬夜等等,到了春天就會“財務緊張”,表現(xiàn)出精神狀態(tài)不佳的“春困”。

      此外,中醫(yī)認為暑熱傷津耗氣,在高溫環(huán)境中長時間的運動或者勞作,如果沒有及時休息和補充水分,必然會對人體的津液造成損傷,表現(xiàn)出來的就是精神困倦的“夏盹”狀態(tài)。

      如何緩解“春困”?

      如何有效緩解“春困”?對此,何貴平介紹了以下幾種方法。

      第一,養(yǎng)成良好的作息習慣——不熬夜,保證充足的睡眠。何貴平認為,身體有自我修復的機能,如果長期熬夜,超過了自我修復的極限,身體就會帶病工作,帶來不良影響。

      第二,飲食方面可以適當食用一些補充腎精的食物,比如黑豆、黑芝麻、桑葚干,同時,春天是陽氣升發(fā)的季節(jié),可以適當吃一些具有辛散作用的食物,如香椿、薺菜等。

      第三,適當運動。何貴平表示,適當運動可以促進氣血運行,增強體質,緩解春困,散步、慢跑、太極拳、瑜伽等都不錯。另外適度揉按太陽穴、百會穴等穴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春困。

      中醫(yī)認為,春季對應人體的臟腑是“肝”,肝的生理特點是“喜條達而惡抑郁”,此時宜順應自然,盡量避免生氣,多參加戶外活動,接觸大自然,對情緒的調節(jié)較為有益。

      何貴平提醒,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春困持續(xù)加重,或伴隨體重減輕、面色蒼白等,需及時就醫(yī)排除甲狀腺功能減退、貧血等疾病。

      “秋乏”合理嗎?

      俗話說:“春困秋乏夏打盹,睡不醒的冬三月。”那么,“夏打盹”和“秋乏”是什么意思?為什么冬天總是感覺“睡不醒”?

      與“春困”不同,何貴平稱,“秋乏”往往是一種自然反應,秋冬季陽氣內斂,氣血轉向臟腑以蓄積能量,《黃帝內經》提到,“收斂神氣,使秋氣平,無外其志,使肺氣清”。

      此外,“冬三月,此謂閉藏。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”。秋冬季節(jié)果實成熟、樹葉逐漸凋落,不少動物減少了外出活動,逐漸過渡到“冬眠”模式。

      與自然界相應,人體一般也會自動減少能量消耗,適當增加睡眠時間,表現(xiàn)為“秋乏”“冬天總感覺睡不醒”,這是一種蓄積能量的狀態(tài),為即將到來的生機盎然的春天做準備。

      當然,自然季節(jié)的變化不是導致“秋乏”與“冬天睡不醒”的唯一因素。此前亦有科普文章指出,“冬天容易睡不醒”與冬季的飲食習慣、情緒影響等都有關系。

      不管是“春困”還是“秋乏”等等,何貴平強調,如果感到身體不適,一定要及時就醫(yī),尋找合適的應對方法,保證身體健康。(記者上官云)

     



    新聞:0791-86849275  廣告:86847125  手機報:86847093   
     相 關 新 聞
      中國江西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
      1. 1、凡本網注明“中國江西網訊”或“中國江西網”、“大江網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中國江西網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國江西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      2. 2、凡本網注明“中國江西網訊[XXX報]”或“中國江西網-XXX報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江西日報社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國江西網·XXX報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      3. 3、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中國江西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,不授權任何機構、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、截取、復制和使用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(fā)布,可與本網聯(lián)系,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
      4. 4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(lián)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!(lián)系方式:中國江西網 電話:0791-86849032
      版權所有©中國江西新聞網    新聞:0791-86849275    廣告:0791-86847125    手機報:0791-86847093    
      贛ICP備案:贛B2-20050349號    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:贛B2--20120039    新出網證(贛)字06號
      網絡視聽許可:1407206號   文網文 [2009] 144號    贛演經字編號048
      主管: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  中共江西省委外宣辦  江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  主辦:江西日報社